發布時間:2024-04-02 06:44 文字大?。? [ 大 中 小 ] 瀏覽次數:
錢藕路上,長長的圍擋內,隨著考古發掘告一段落,一處大型遺址重見天日。近日,由江蘇省考古學會、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聯合主辦的江蘇省考古學會2023年會在蘇州召開,會上公布了江蘇2023年度十大“田野考古示范項目”,其中,無錫天墩遺址因發現了崧澤文化時期大型特殊功能高臺而入選。
天墩遺址位于惠山區錢橋街道蘇廟社區。記者到訪時,考古人員正在作業,一處處探方已基本清理完畢,露出了不同顏色的地層。據了解,這是一處典型的臺墩狀遺址,是2022年在考古前置工作中的新發現。“天墩遺址的最重要發現為崧澤文化(距今約6000—5300年)時期的大型高臺,這是長江下游人類社會開始出現等級制度的有力見證。”無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寶山告訴記者,發現的高臺之上,有高等級紅燒土建筑遺跡、墓葬以及大型陶鼎殘留的碎片等,高臺殘留長度近90米,底部寬達45米,“有專家認為是目前發現的崧澤文化時期最大的單體遺跡,高臺本身就是一處不可移動文物。”
何謂高臺?這一時期的高臺又承擔著什么功能?據介紹,在人類社會文明的進程中,為突出顯示不同于普通的、更高等級的部落成員,人們會堆筑或搭建大型的高臺。“高臺之上可以舉行祭祀等公共活動,有大型房屋的可以作為上層議事或居住場所,這也是后來貴族宮殿建筑的源頭。”劉寶山說。圍繞墩體外圍,考古人員還發現了良渚文化(距今約5300—4300年)時期的墓葬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墩體南側的墓葬中出土了玉璧等玉器,還發現了祭祀的遺跡和大量石器、陶器等。“特別是在陶器中發現了截面為十字形的鼎足,長度均在15厘米以上。”劉寶山介紹,玉琮、玉璧、玉鐲、石鉞以及大型鼎足的出現,代表著該遺址當時規模較大、等級較高,且有了墓葬等級制度區域劃分。
為進一步判定天墩遺址的價值,日前,無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、浙江大學、南京大學、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、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、南京博物院、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、蘇州市考古研究所的專家,來到無錫對遺址發掘現場和出土文物進行實地考察,并最終形成了專家意見。專家們表示,這是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成果,天墩遺址中發現的人工土臺,具有特殊功能、規模大且保存完好,為研究太湖流域文明化進程提供了考古學實證。專家們建議,進一步探討土臺形成的規劃和營建過程與理念,以遺址為中心,開展區域考古調查,進一步理清聚落布局,做好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。專家們還建議結合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,將該遺址申報并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。
來源:無錫日報